close


顧愷之《洛神賦圖》

以下是我對魏晉時期品畫家,謝赫,與他的品畫標準──六法的整理。
在談論六法之前,必須知道時代背景對品畫家的影響,爭戰不斷的魏晉南北朝可以分為三個時期,最初的西晉時期儒、道家(玄學思想)相安共存,第二個時期由東晉至宋齊,此時期,儒家不再受到知識份子的推崇,加以佛學逐漸受到重視,是道(玄)、佛共存的時期,第三個時期為梁,由於皇帝的推崇,佛教成為一支獨秀的思想體系。
著有《畫品》的謝赫生長在魏晉南北朝第一個時期(儒、道興盛)與第二個時期(道、佛興盛)之間,因此,他對畫的評鑑除了用玄學思想外、其實也攙雜著儒的美學思想。


帶有儒家褒貶意位的《女史箴圖》


何謂儒學、玄學的美學思想呢?儒家學問是「入世」的學問,知識份子以治國、齊家、平天下為己任,天下事就是自己的事,因此道德、禮法,即真善美中「善」的部份很被強調,把這種精神放在畫作上,便成為一種「披圖可鑑」的要求,即畫作要有褒貶人物的作用,以便後人一眼就知道畫中人物的所作所為。相反的,玄學思想來自道家,是一種「出世」的學問,魏晉時期不得志的讀書人發現無法以儒學做到「外王」,便轉而寄情山水、在道學上尋求解脫,以做到獨善其身「內聖」的功夫,此時期山水畫因而大興,美學上,脫離儒家「圖以鑑古」的道德作用,開始追求純粹的視覺感官享受,「美」的地位因此提高了。這種玄學精神表現在畫作上,是一種追求個人情感奔放的風格,畫家筆法清麗秀美,筆下人物秀骨清像、放盪不羈,此時期出名的畫家曹不興、衛協、顧愷之等人都以這種細緻的密體畫而出名,這種畫法也深受謝赫的推崇。


秀骨清像的竹林七賢

了解時代背景之後,我們可以來看用以品評畫作的「六法」了。
六法何者?謝赫《畫品》云:「一曰,氣韻,生動是也,二曰,骨法,用筆是也,三曰,應物,象形是也,四曰,隨類,賦彩是也,五曰,精營,位置是也,六曰,傳移,模寫是也。」我們必須知道,五代的文書沒有句逗,所以對於謝赫六法的斷句方法,歷史上共有五種,這裡採用的斷句方法是北京大學教授,陳綬祥的斷句法。
六法之中,「氣韻生動」是作品的最高境界,其他五法都只是達到「氣韻生動」的手段,而「氣」本身有又指畫的生氣、將人物融於畫中的化氣、與帶有畫作精神的神氣,氣一字指存在於生活中有形的、可見的力量,故也帶有「陽」的概念,而韻字也等於「運」,意指運動中、不可見的事物,以上解釋是蘇策對「氣韻生動」的看法。
六法之二,骨法用筆,此法特指用筆的筆力與筆勢,骨字可指具有畫作獨特風格的骨風、與代表畫作筆法的骨相。
六法之三,經營位置,此法特指畫家對畫面的布局與安排。
六法之四,隨類賦彩,以積極的角度看來,「賦」字可視為賦予之意,即以主體性賦予畫作不同的色彩,然而,若以消極的角度,「賦」字也可以當「敷」字解,即對象應是什麼顏色,就上什麼顏色。
六法之五,應物象形,積極的來看,「應」可視為應該,即原本不存在,而照客體應有的樣子加以描繪(這個看法與亞里斯多德對「可然性」的模仿不謀而合),消極的來看,「應」可視為對應,即照客體原本的樣子作畫。
六法之末,傳移模寫,即臨摹物體原本的樣子。
由最初談到的氣韻生動到傳移模寫,分別是謝赫品評畫作的優劣順序,不過由最末到氣韻生動,卻是畫者學習的過程,謝赫六法可說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美術史專論著,其地位不可小覷。在謝赫眼中,畫家各有所長,六法是各自獨立的,不過只有衛協、陸探微兩人六法都精通,而這兩人都是密體畫家,因此確定了謝赫喜愛密體畫的事實。


含有佛學思想的空靈山水


至於身為衛協之徒、陸探微之師,被夾在這兩者之間的顧愷之卻只得到第三品的評價,原因是謝赫認為他的畫作雖然表達了很高的精神,筆法卻不足與他崇高的理念相提並論,跡不迨意。然而,繼謝赫之後的魏晉品畫家,著有《續畫品》的姚最卻認為謝賀低估了顧愷之,並為此打抱不平。
由於姚最處於魏晉南北朝第三期(佛教盛行),因此品畫時十分注重佛學中「空」的思想,換句話說,畫的內容、筆法不再那麼重要,重要的是畫所傳達的「神」,顧愷之傳神的畫法因而在此時期大受推崇。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weetvenom2013 的頭像
    sweetvenom2013

    sweetvenom2013的部落格

    sweetvenom20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